2025.11.11
小知識+
💧為什麼注射用水的細菌內毒素標準要定在 0.25 EU/mL?
大家可能常聽到「無熱原水」或「注射用水(WFI)」,但你知道裡面的安全標準有多嚴格嗎?
細菌內毒素主要來自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成分(脂多醣 LPS),尤其是其中的「脂質A」部分,毒性最強。當這些物質進入血液,人體免疫系統會立刻反應,可能引起發燒、畏寒,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低血壓或敗血性休克。
更可怕的是,內毒素耐熱,就算高溫滅菌也不一定能去除,所以即使水裡沒有活菌了,內毒素還是得嚴格管控。
「EU」指的是內毒素單位(Endotoxin Unit)。1 EU 大約相當於 0.1–0.2 ng 的大腸桿菌內毒素,就能引發家兔甚至人體的發熱反應。
研究顯示,人或兔只要暴露到 5 EU/kg 體重左右,就可能出現發燒等症狀。也就是說,對人體來講,內毒素的安全容忍度非常低。
這個數值是經過科學計算與臨床驗證得來的:
• 以一個 70 公斤成人來看,能耐受的總量大概是 350 EU。
• 若一次輸注 1000 mL 注射用水,內毒素上限 0.25 EU/mL,總量僅 250 EU,還在安全範圍內。
• 而實際臨床上,注射用水通常只是用來配藥,病人實際接觸的內毒素量更低。
1980 年代藉由 **LAL 法(馬蹄蟹試驗)**普及後,藥典才正式把限度具體化,定在 0.25 EU/mL,比家兔熱原試驗的安全閾值還低一半,保守又安全。
目前 中、美、歐三大藥典對 WFI(注射用水)的內毒素限度都一致:
• ≤0.25 EU/mL。
• 只有美國藥典針對部分特殊用水(如含防腐劑的抑菌注射用水)放寬到 0.5 EU/mL。
雖然法規訂的是 0.25 EU/mL,但多數藥廠實際管控更嚴格。
• 現代注射用水系統透過 熱循環、超濾、RO+蒸餾等方式,內毒素常常低到 <0.05 EU/mL,甚至「未檢出」。
• 很多藥廠內部還會自行設定更嚴格的「行動限」,例如 0.125 EU/mL,一旦超過就立刻檢查製程。
0.25 EU/mL 是國際一致的嚴格標準,確保注射用水不會引起輸液發燒或休克。
而藥廠實務上通常控管得更嚴,真正做到「安全再加倍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