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11.05
小知識+

🔬 實驗室安全小教室|實驗廢液安全指南 ♻️

分享:

4498489

🔬 實驗室安全小教室|實驗廢液安全指南 ♻️
台中某國立大學連續傳出實驗室事故——
學生處理強酸廢液不慎,產生大量白色氣體,引發火警,所幸人員已即時撤離。

這樣的新聞再次提醒我們:
👉 實驗廢液處理不是小事,更是科研工作者必修的「安全課」。
 
1️⃣ 廢液分類:先「分家」再處理
🚫 禁止混合
• 酸 + 鹼 → 劇烈反應
• 有機溶劑 + 氧化劑 → 可能爆炸
✅ 正確做法
• 統一收集至廢液桶
• 貼上正確危險廢棄物標籤
• 參考《化學品相容性表》避免危險
 
2️⃣ 容器選擇:別用「飲料瓶」糊弄!
🚫 錯誤方式:礦泉水瓶/寶特瓶 → 易腐蝕、誤飲致命
✅ 正確做法:
• 使用耐腐蝕容器(HDPE、玻璃瓶)
• 裝液 ≤ 容器 3/4
• 密封瓶口 + 防漏托盤
 
3️⃣ 儲存要求:別堆在實驗台角落!
🚫 高風險:靠近酒精燈、烘箱
✅ 安全操作:
• 集中存放於通風陰涼的專用廢液區
• 酸鹼分開
• 定期清理,不讓廢液「長住實驗室」
 
4️⃣ 回收處理:千萬別自己「搞定」
🚫 禁止:倒下水道、倒垃圾桶
✅ 正確做法:
• 廢液 → 轉運至暫存櫃
• 定期交由專業回收公司統一處理
 
🌟 小結
新聞案例告訴我們:一次操作失誤,可能就是一場意外。
當我們:
✔ 貼好每一張標籤
✔ 分清每一滴廢液
✔ 按規定交出每一桶廢液
守護的不只是實驗室安全,更是對 科研倫理的敬畏 與 環境責任的承擔。
LOCATIONS

服務據點

北北基/宜蘭/花蓮
洽詢車

你的洽詢車總計 0 件產品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管理Cookies

隱私權偏好設定中心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查看隱私權政策

管理同意設定

必要的Cookie

一律啟用
網站運行離不開這些 Cookie 且您不能在系統中將其關閉。通常僅根據您所做出的操作(即服務請求)來設置這些 Cookie,如設置隱私偏好、登錄或填充表格。您可以將您的瀏覽器設置為阻止或向您提示這些 Cookie,但可能會導致某些網站功能無法工作。